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木知識】認識屋瓦-孫崇傑

傳統建築分成了三個部分,屋頂(頭)、屋身(身)、台基(腳),屋頂的部分,比如南投武德殿,多採用「入母式」,與我們以前常聽到的中國建築「歇山式」類似,此外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光是屋瓦材料就分成好多種:最常見的就是掛巴,二的平(平瓦),掛唐草,敷平……,屋瓦的裝飾也很多,比如在主脊上的鬼瓦,或是懸魚等等。另外用詳細的圖說讓我們看懂屋瓦的鋪設程序,傳統建築真是光是屋瓦就是一個說不完的學問!


嘉木居內上課情形


上課情形


屋頂的鋪設程序


上課情形

【木知識】屋瓦體驗-孫崇傑

充當師傅的小助手,從搬運屋瓦到清洗屋瓦、傳瓦片給師父,了解屋瓦修繕的程序,烈日下的體驗,才知道原來修繕老屋不只是在屋內的知識,還考驗耐力與體力,還有最重要的還是意志力。


講解屋瓦的構造


初步清理屋瓦


搬運瓦片


清洗屋瓦


清洗屋瓦

  
清洗屋瓦


   
遞瓦

【木知識】嘉義林業與木工廠-余國信

嘉義為什麼那麼多的木建築?監獄、車站、酒廠都是很厲害的木建築。嘉義從日治時期,日本人發現阿里山蘊含的大量木材開始進行的各項木業衍生的各種行業、交通運輸,形成了現在的嘉義面貌。


洪雅書房房主余國信主講


嘉義的古地圖,許多製材工廠分布其中


以前伐木工的工作情形

【木知識】傳統木工廠及觀光工廠參觀-顏維德

從傳統木工廠如何吊運木頭,如何進行大剖、細剖,最後如何轉變成現在的觀光工廠。從樹木的種類到如何辨識木材鉅細靡遺的解說讓大家知道。


儲木區


吊掛搬運


大剖機器


大剖機器


大剖機器


細剖機器需要仰賴兩個師傅的默契


細剖機器需要仰賴兩個師傅的默契


傳統木工廠參觀


剖成需要的木材尺寸


傳統木工廠參觀


傳統木工廠參觀


透過紋理辨別木材


透過氣味辨別木材


各種榫接的介紹


傳統的鉅木工具


原木家具介紹中

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木知識】認識木建築-陳啟仁

陳啟仁老師的“認識木建築”,從國外很多的案例告訴我們,木建築其實很多元,不只是小型建築,大型跨距建築及橋樑,更多木材應用的可能性,可惜台灣做的嘗試還太少。台灣追求的是不朽不壞的RC建築,但什麼是不朽呢?許多木建築經歷了幾千幾百年留存至今,但是RC建築發展至此卻還不過百年,什麼才是不朽呢?


洪雅書房余國信引言中


日本的木造建築


課程講解中


風土建築中就已經有很多木造建築了

【木知識】嘉義木文化-林仁政

在大北門地區內,順著長榮街開始前進,洪雅書房的斜對面即可看到嘉義市最典型的連棟日式板仔厝,這種板仔厝是嘉義市最大宗的木造建築形式,就是外表有著雨淋板(又稱魚鱗板)的連棟兩層樓木造建築,雨淋板大多使用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扁柏,一種是香杉,可以觀察木板的外觀與紋理來判定是何種木材,節較多的通常都是香衫。


長榮街上的連棟式板仔厝


課程講解中

接著看的是磚木混合的建築,這種後期發展的建築,以磚石為牆,木構造則運用在屋架上。


磚木混合建築講解中


學員非常認真地抄筆記

再來是在吳鳳北路上的清代木建築,這算是很典型的清代建築,這個建築雖然已經被拆除了部分,但是還是可以推測出它原來應該是三開間的門面,上面還可以看到門楣上的彩繪,然後也可以看到在入口的上方,許多裝飾物都會放置在這,像是雀替、彩繪等等。


清代木建築


清代木建築


林仁政老師講解中

接著到吳鳳北路跟民權路的交叉口,這棟保持得相當完整的陳宅,屬於和洋混合式的木建築,這裡的雨淋板就是使用扁柏,室內的木梯也是那個年代所造,但是都保持得相當完整。


吳鳳北路與民權路的交叉口陳宅


和洋混合木建築講解中


陳宅室內參觀


辨識雨淋板中

接著來到城隍廟,嘉義城隍廟是清治時期在諸羅縣最初創建的城隍廟,列為國定古蹟,當時的諸羅縣周鍾瑄知縣謂『城隍即城池之意,既有城池,必有城隍,方可以迓神庥而妥神靈。』並捐俸興建城隍廟,祂的神像也是全台唯一的知縣變成神像來給信眾恭奉的,嘉義市政府也將其指定為一般古物,此外城隍廟裡面的一座由台灣特產狗骨仔木材雕刻的神轎,也是很有被指定為重要古物的潛力。


城隍廟解說中


城隍廟解說中


城隍廟解說中


神轎解說中


參與廟方的修復開工儀式


祭祀的為周鍾瑄知縣神像

最後來到東市場,東市場是在1914年建造完成的,是一個採用大量檜木挑高的市場建築,雖然在1987年有局部水泥增建,並發生過多起災害,但仍然留存了一部分的木構造,被指定為歷史建築,更難得的是它與市場共同存在著,非常具有庶民的生活感。


東市場的木構造


東市場的木構造